4 月 9 日,Nervos CKB 與 Bitcoin Magazine 作為共同主辦方,與 2024 香港 Web3 嘉年華主辦方一起在主會場(上午)和分會場三(下午)舉辦了 “比特幣技術發展和生態建設” 主題論壇。
在上午的主會場,Nervos CKB 架構師 Jan Xie 發表了主題演講《比特幣文藝復興的緣由與途徑》。視頻鏈接(需在公眾號文章中查看)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vZZj_KRcLsfhXyqnCtF3iQ
以下是根據 Jan Xie 的演講整理的文字稿:
Hello,大家好。今天,我想給大家講一下的是比特幣的文藝復興。我相信大家這幾天應該聽到這個詞很多次了。很多人對比特幣文藝復興的概念可能是比如說今年 Bitcoin ETF 通過了,然後比特幣減半在即,幣價要漲了,這是比特幣的文藝復興。
但我想說的是,比特幣的文藝復興其實很早就開始了, 它在過去兩年中一直在默默發展,它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 Ordinals 的出現。Ordinals 把一小部分人的眼光開始吸引到比特幣上,然後在 Ordinals 上面出現了 BRC20 這樣的奇異的物種,讓大家更加注意到比特幣上面的機會。在那之後,我覺得比特幣的文藝復興就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。
我今天想講的是,行業裡面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變化以及我們怎麼看待它?在這場文藝復興之後,我們會看到怎樣一個景象,這個行業會變成什麼樣子?
首先是為什麼。從比特幣誕生到現在已經過了很久,我們可以看到用戶想要使用 Bitcoin,用戶想要使用 BTC,他們不僅僅想要買和保存 BTC,他們也想要用。這裡有很明顯的證據,比特幣生態其實以前就有很多 L2,比如說 Rootstock、Liquid、Lightning。在它們上面都有很多 BTC,是從 BTC 的 L1 跨到這些鏈上去的,人們之所以把 BTC 跨過去,就是想要在那邊用它,對吧?所以,它們上面分別有 2000、4000 多個 BTC。
但是,問題是什麼?問題是 Ethereum 上有更多的 BTC,Ethereum 上的 WBTC 有 15 萬個,遠遠超過 Bitcoin L2 上面所有的 BTC 之和。更大的問題是什麼?CEX 裡面有更多的 BTC。大家可以看到,在 CEX 裡面的 BTC 遠遠超過 Bitcoin L2 上和 Ethereum 上的 BTC 之和。
所以,我想說的是,BTC 是水,BTC 是資產,它會流到各種各樣的地方去,只要有需求。 不管你喜不喜歡它,它會流到別的地方去。如果作為去中心化生態建設者的我們不能做些什麼的話,它就會流到別的地方去,不管你喜不喜歡。
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,自從 Ethereum 出現以來,很多項目開始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上發行各種各樣的新資產。我們去統計一下這些新資產的總市值,截至 4 月 1 日,在 Bitcoin 上面可能有 3 個 billions,在 BSC 上有 6 個 billions,在 Ethereum 上有 540 億。問題是什麼?問題是,Bitcoin 的市值是 14,000 億,BSC 是 900 億,Ethereum 是 4000 多億。但是,當我們去看這些平台本身的市值和它上面發行資產的比值,就會發現 ** 比特幣上面發行的資產規模小得可憐,但同時比特幣又是全世界最去中心化、共識程度最高、最安全的平台,這是一種浪費。** 我們能夠看到的是有這樣的需求,有資產發行的需求,同時我們又在浪費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平台。
所以,這裡我想說的是什麼呢?還是同樣的,需求就在那。無論我們願不願意做,接不接受它,你不做就會有人去做,而且他會用一種你認為不對的方式去做,用一種不好的方式去做,為什麼?因為很早的時候,在 2016 年,在 Ethereum 還在設計的時候,比特幣社區就已經指出了 Ethereum 的問題。智能合約這個概念是早就有的,但是智能合約具體要怎麼設計有不同的路徑,比特幣有自己的智能合約設計路徑,它不是 Account Model,不是 EVM,它是這裡說的這些。但是,如果只說不做的話,就會有別的人用一種你不喜歡的方式去做它。
所以,我覺得比特幣的文藝復興是一個機會,是一個讓這個行業重回正軌的機會。 這個行業已經被 PoS、Account 這些在比特幣出現以前就存在的概念帶偏很久了。真正有創新性的東西是 PoW,是 UTXO Model。 但是我們今天構建的所有的去中心化應用,我們談論的所有的東西,我們用的所有 dApp,都構建於 PoS 和 Account Model 之上,這是錯的。比特幣文藝復興是一個修復所有錯誤的機會。
那麼,怎麼修復呢?一點點歷史。
Bitcoin 是真正具有創新性的設計,一個架構,它的創新性又根植於它的一些根本的價值觀。
什麼是比特幣的價值觀?首先它是一個 P2P 的網絡,它強調 peer-to-peer,不是 peer-to-sequencer 或 peer-to-validator,後面兩個我們今天在很多所謂的公鏈的設計裡面經常看到。
它強調的是 PoW,PoW 是一種無需許可的簽名算法,但我們今天在 PoS 的設計中經常看到,大家想要用一些傳統的簽名算法去替代 PoW 這種可以動態地更換簽名人的簽名算法,這其實只是在重回老路而已。當然 PoW 和 PoS 之間的爭論有很多,我在這裡不再贅述。
UTXO 模型是真正的創新,它是一種 peer-to-peer asset,它是一種 bearer asset,它是一種可持有的資產。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說 UTXO 是 coins,它就像你錢包裡的硬幣,它不是你銀行裡的賬戶餘額,這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。硬幣拿在你手裡是你的,銀行裡的餘額是銀行的伺服器裡面保存的,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。所以我們把 UTXO 的資產叫做 First-class Asset。那麼與之對應的就是,你可以在 Account 模型上構建的,我把它叫做 peer-to-contract asset。你其實是把你的資產托管在一個合約裡面,這個合約可以保存所有人的資產,你的資產只是這個合約裡面的一個記錄而已,就像 ERC20 那樣。
比特幣強調的是驗證大於計算。我們應該在共識裡面,我們應該在區塊鏈上做的是驗證鏈下發生的事情,而不是把鏈下發生的事情搬到鏈上去做,這兩者有根本的不同。
最後還有一個點,那就是 self-custody,我就不多說了。
比特幣出現之後,大家對它做了很多研究,比特幣社區早就發現比特幣不僅僅是 coins,它不僅僅只是幣,我們也可以用比特幣的鏈,我們可以用它的賬本做更多的事情。
我非常喜歡 Peter Todd 在這裡面寫的文章,總結起來很簡單,就一句話,我們可以用 Bitcoin 做所有權的驗證,我們可以重用比特幣上面的腳本,可以重用比特幣的 lock 去驗證資產的所有權。雖然比特幣的可編程性非常的有限,但是這件事情它是完全可以做的,這個東西叫 Single-Use Seal。基於這個去推廣出的另外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就是 Client Side Validation,我們可以把很多的事情放到鏈下去做,而不是在鏈上做。
所以順著這個往下想,比特幣的哲學裡面就有很多,比如說我們要盡量 go off-chain,我們要盡量地往鏈下去走,我們要把更多東西放到鏈下去,然後想鏈下和鏈上怎麼結合,而不是想盡各種方法把所有的東西都往鏈上搬,不是把區塊鏈變成世界計算機,不是什麼東西都要發生在區塊鏈上。其實在歷史上,比特幣社區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想法。Colored Coins、RGB、MasterCoin、Taproot Assets、Atomicals 等,這些都是一些資產發行協議,然後還有像 Channels、閃電網絡等。一個很有趣的視角,我們可以認為 Channels 其實是一種兩方參與的 Client Side Validation。
所以我想說的是比特幣社區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,有自己的一套設計理念,有它自己的設計思路, 這些東西不同於你在其他地方看到的 99.9% 的項目。
但是,問題是比特幣的生態沒有發展起來,為什麼?我覺得原因主要是我們有好的想法,但是我們在具體的滿足用戶需求的進展上面,實在是太少了。
這裡面有兩個主要的原因,一個原因是比特幣本身的可編程性實在是太弱了,你很難在上面做任何事情。第二個是比特幣抱有一種你可以認為是設計原則,或者說是整個社區有的一種理念,就是我們要盡一切可能去避免大的改變,導致你也很難去迭代它。但這是一個 feature,這不是一個 bug,這是一件好的事情,因為比特幣的定位是貨幣,是黃金,你希望它穩定。我並不是想說這是一個問題,但是這個 feature 會導致我們很難在上面直接做什麼事情。
那麼,怎麼辦呢?其實也很簡單。我們現在得有這樣的緊迫感去滿足用戶的需求,然後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,我們得保持比特幣的價值觀,得保持它的設計理念,最好是不要涉及任何 Soft-fork、Hard-fork,因為一旦涉及,我們就會陷入無休止的討論,這個事情就很難有結果了。
我們對整個事情的思路是什麼看法呢?以下就是我們的個人觀點。
首先,我們認為比特幣可以成為最好的資產發行平台, 我們說比特幣不僅僅是 coins,除了 coins 它還能做什麼?它也許做不到各種各樣的 DeFi,不能做各種各樣的 dApp、DSocial,但是它可以做資產發行平台,就是因為剛才說的那些原因,那些過去曾經有的技術積累。
這個資產發行平台是 peer-to-peer,censorship-resistant,是抗審查的點對點的一個平台,而且做這件事情不需要任何 Soft-fork、Hard-fork。好處是可以給比特幣這個 ledger 帶來更多的交易手續費,因為資產發行在鏈上面,更多的交易手續費意味著比特幣減半減半再減半之後,它可以有足夠的安全預算來保證這條鏈的安全。
我們今天看到比特幣上有很多資產發行標準在競爭,它們都在競爭成為日後的那個標準,也許最終會浮現出兩到三個。但我覺得要成為最終的那個標準,一個很重要的點是它必須有可組合性,能不能和比特幣生態的其它應用組合,能不能和閃電網絡組合,這是很重要的。
第二個我覺得很重要的點是我們需要一個可編程的層,我把它叫做同構的 L2,因為比特幣本身的可編程性很弱,所以我們需要先在上面構建一個可編程層,我們才能在這之上再去做更多可以做的事情。這一層的作用是讓 BTC 和各種各樣在 BTC 上發行的資產變得可編程,有可編程性。L2 和 L1 的區別就好像是 saving account 和 checking account 的區別,可編程性是一切其它東西的基礎,比如說 scalability、privacy、BiFi 這些都可以構建在 L3 或者 L2 之上。
然後在同構的 L2 和 L1 之間,一個很重要的,可以做的,也是我們最近發現的一個新思路,叫做通用的同構綁定(UIB)。當我們把 UIB 應用到 RGB 上,它就變成了 RGB++,我們也可以把它應用到 Bitcoin 的其它資產發行協議上。它和橋有本質的區別,它不是一個橋,它是 UTXO 對 UTXO,L1 的 UTXO 對 L2 的 UTXO 之間的一種一對一的映射。這裡我就跳過了,最重要的是大家要意識到它和橋是不一樣的。它是一種更加去中心化的,在 L1 和 L2 資產之間一對一的映射,它中間沒有橋。
有了可編程的 L2 之後,我們可以在 L3 去解決 scalability 和 privacy,即可擴展性和隱私的問題。 我們可以用 CSV,我們可以用 Open Transactions,可以用 Nostr,可以用 E-Cash、P2P Market…… 所有這些東西來構建 L3。
這裡面很重要的是 L3 不一定要在鏈上。比特幣分層的概念、定義和 Ethereum 分層的概念、定義完全不一樣,因為大家的基礎設計理念都完全不一樣,L3 為什麼一定也要在鏈上呢?L3 為什麼一定也要用區塊鏈?我覺得是不需要的,我們可以通過 Channels 把所有一切都連接起來。
最後想給大家看的這張圖,就是把所有這些結合起來。在這張圖中,我們在 L1 有 Bitcoin,它是一個資產發行平台。L2 是一個可編程層,在 L2 之上我們可以構建所有一切我們想構建的應用,而且它具有更好的 scalability 和 privacy。 相對於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的區塊鏈架構來說,這是一個我覺得更有可擴展性的架構。
通過這樣一個架構,我們能夠得到的是什么?我們可以把它叫做 Web5。Web5 就是 Web2+Web3,很簡單,對吧?這個詞是 Jack Dorsey 發明的,不是我發明的,但是我覺得這個詞非常好,非常妙。
最後,總結一下:
對於新應用和新資產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,我們要想辦法去滿足它。 如果我們不想辦法做一些事情的話,就會有人去用一個更差的方案替代它。如果我們不構建一個 censorship-resistant,有隱私保護,對用戶友好的方案,就會有人去構建一個 sensorable,沒有隱私,但也用戶友好的方案,然後所有用戶都會去用那個,這是我們不想要看到的。
比特幣需要一個 L2 來解決可編程性的问题。 這是首要問題。
我們可以通過 UIB 讓 L1 和 L2 之間的資產綁定起來, 讓比特幣上發行的所有資產都可以具有可編程性,而可編程性是所有其它一切事情的基礎。
在 L2 之上,我們可以構建 L3 來解決 scalability 和 privacy 的問題。
我們可以用 Channels 把所有這些子系統連接起來, Channels 是一個流動性的網絡,它可以把所有這些連接起來,最終 BTC 會流向所有的地方。
我們會構建出一個 Web5 的網絡,它連接 Web2、Web3, 把所有一切都囊括其中,而且不要求把所有東西都搬到鏈上的這樣一個生態系統,它會比 Web3 更大。
謝謝大家。